今天上課堂互動時,有被當頭棒喝的感覺。


應該是說,關於 identity 這個議題,很久以前就已經 input 在腦海裡了
但一直到今天聽了紀鳳鳴老師的一番話,才真正把這個 input 轉成 intake.


"If you do not identify this class/group/country,
then you will not participate/learn in it.
As a result, you will not have the power to change anything in it."


老師提出的例子是,在美國這樣一個族群融合的國家,你發現有很多黑人會去參與政治
However,在美國政壇裡,卻鮮少有亞洲人(日本、台灣等)。
因為亞洲人怕事,能不涉入政治就會盡量避免。
但因為這樣,亞洲人也變成弱勢族群,在各方面,都失去了發聲的權利。


我想起蝶大很久以前的一部言情小說,《賴上好姊姊》。
男主角睿明是天之驕子,偏偏只愛著從小和大一起長大的小姊姊玉寒,
為了她,他放棄在美國的高薪政治權位,回到台灣做一個小小的立委助理,
只因為:要為她守護這塊小島


我想這種情節大家一定都有看過,大部分都是學成歸國想為這塊土地多盡一點心力的天才/英雄。
蝶大的筆下也不乏這種人物。
我總是覺得,是阿是阿,畢竟我們是台灣人嘛~大家都很冠冕堂皇的會這麼說。
這樣的描述對我來說變成一種"闡述",而沒有實際意義。
Only the form, it is not meaningful at all.


直到今天,我才意識到,是的。
原來其實我並沒有真的去了解這個概念,原來這是一種"認同"、一種"身分"。
你必須認同你在這個環境裡的身分,並積極參與,然後你才有機會改變現況。


以前國中時,有位國文老師對於訓導處/教務處的教導方針一直不是很能認同
一般人似乎都是會選擇不理會或忽略,但我這位國文老師(顏寶秀 老師)
卻很積極的說要去參加考試,擠入那個行政圈子,然後改變這一切。


又像是電視劇『波麗士大人』,當那些下位者(例如漢強)
不管怎麼衝怎麼拼都總是敵不過上位者(例如議員、委員)的一句話,
是不是他該試著和俊維一樣,更努力進入更高的位子,取得權力
然後改變這一切?


這樣的觀念一直不停的在我們週遭持續的輸入,
但有多少人,像我現在這樣,才終於了解這必須建立在你對自己和這個環境的認同上呢?
當你確認自己在這個環境是必須的、是其中的一份子,你才會想要去學、去參與、去懂。
當你有能力了,你可以改變這個環境,讓它不同。


這樣一番話,讓我把所有曾經的 input 全部連結起來成為 intake
也讓我更深深的體會到,原來,陳月妙老師一直強調的 identity ,並不全然是因為政治。
而是我們應該要跳脫所有的這個大框框,不要去想"台灣人"是不是綠色,
而是因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認同自己在台灣是重要的角色,知道我們該要熱愛這座島嶼
而更願意為這個土地付出、更積極參與。


紀老師其實不是要談論政治,
但她今天一番話,clarified all my ideas and concepts about identity in everything.


當台灣連棒球賽都節節敗退時,其實是代表我們的社會出了很大的問題。
不僅僅是大家對這個活動不專注不付出,而是對這個環境,都已經失去了認同感。
我們變得太自私,做任何事都只為自己只為賺錢。
這塊土地,對我們來說毫無意義。


你認同自己嗎?
認同自己在你的工作崗位、在家庭裏、在學校裡的身分嗎?
那你,


認同自己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身份嗎?



我真的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想想。
這是我第一次在網誌裡討論這麼嚴肅的事XD
歡迎給我任何 feedback。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舞漫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